Funding Your Future的作者是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Jonathan Clements。
Funding Your Future在1993發行,距今28年。
閱讀這種比較”古老”的投資理財書籍可以得到兩個比較特別的視角。
這是一本討論基金投資的書,而正如書名Funding Your Future所指,主題是透過基金為未來的資金需求,譬如退休、小孩教育,進行投資與準備的方法。
全書結構完整,從基金這個工具的分析與選擇講起,到整體投資組合的建構,都有深入討論。
作者提到,投資債券基金應該特別留意兩大風險。
第一個風險是,因為該債券基金有高配息所以買進。
投資人在買債券基金時最常犯下的錯誤是,” 只看配息率,忽略總報酬”。
債券基金要達成高配息有很多”手法”。最直接的方法,就是去冒高風險。譬如買長期債券承擔更高的利率風險,或是買低評等債券,承擔更多的信用風險。
承擔投資風險不是一定有好處的,不然怎麼會叫風險?
作者提到高收益債券基金,假如你只看配息,會覺得不錯。但假如基金的淨值因為投資組合中的債券違約,逐漸下滑。你是賺了配息,賠了本金。那裡有賺呢?
像美國1989、1990兩年,高收債市場明顯下跌,但高收債基金仍持續給出不錯的配息。作者在書中引用他在1990收到的讀者來函。
“我已經68歲,退休了。兩年半前我的證券經紀人把我的畢生積蓄80,000美金投入一支高收益債券基金。一週前我賣出,虧損32,000美金。”
這跟台灣68歲繡學號林阿姨買高收債基金的故事,有什麼分別?
都是利用退休人士對配息的喜愛,推銷高收益債券基金,然後嚴重虧蝕本金。
另一個要避開的債券基金投資風險,在於過高的內扣費用成本。
條件類似的債券會有類似的殖利率。譬如AA級公司債,就會有它們特定的殖利率區間。
一個投資級公司債基金經理人,就是在這個池子中選債券出來投資。
決定不同經理人之間績效差別的,往往就是投資成本。
在當前這個低殖利率年代,再去買高收費債券基金更是沒道理。
譬如債券有2%的殖利率。債券基金收1%的內扣費用。那根本就是把一半的殖利率送給基金公司了。
不要因為高配息率就認為值得買進。避開高費用的標的。這就是債券基金投資的趨吉避凶之道。
二十幾年前的基金界跟今天有何不同,作者當時的投資觀點如何,可見今天文章:
https://greenhornfinancefootnote.blogspot.com/2021/06/funding-your-future.html